关税风暴下,中国车企入欧5大机会

admin 阅读:33183 2025年04月23日

美国关税“大刀”砍向全球后,间接让中欧关系得以缓和。据路透社报道,欧盟与中国将就设定中国产最低售价进行商讨。这有望为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再添利好。

目前,欧洲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政策实施已超半年。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与国际贸易局势,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表现却超预期。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国车企在欧洲销量激增64%,整体市场份额从2.5%攀升至4.1%。

结合多方消息分析发现,2025年,中国车企入欧多重机遇汇聚:美国关税壁垒削弱竞争对手,特斯拉在欧销量下滑,欧洲多国补贴缩减,中国车企出口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中国汽车零部件出海优势等,共同为中国品牌深度“闯欧”铺路。

为抓住最佳“窗口期”,长安、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加速布局欧洲市场,密集推出新车型。

比如,长安汽车日前举行了品牌欧洲发布会,宣布未来三年将在欧洲市场推长安、深蓝和阿维塔三大品牌共8款新车;广汽国际欧洲办公室去年底正式揭牌;极氪汽车去年底旗下7X车型于欧洲开启预售;比亚迪、领克、零跑等也加速推新。

图片来源:岚图汽车

中欧“抱团”带来的机遇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实施,在全球范围掀起波澜。尽管该政策主要针对的是美国市场,但却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产生连锁反应。

在汽车行业,或为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创造了新机遇。在美国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中,中国面临总计125%的税率,而对欧盟则是加征25%。不过,由于美国后续提出了90天的暂停关税政策,欧盟也宣布将对美国的反制措施暂停90天。

但是,一旦美国与欧盟谈判破裂或是不达预期,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巨大压力。相比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占比微乎其微,美国却是欧盟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其2024年向美国出口了总价值384亿欧元的汽车。

图片来源:奥迪汽车

如果美国对欧盟高关税执行,将直接削弱欧洲汽车尤其是德国三家车企在美市场的竞争力。大众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三家德系品牌,约占欧盟对美汽车出口的73%。其中,大众旗下超豪华品牌保时捷在美市场销量约占其总比的30%至40%左右。

荷兰国际集团研究公司认为,如果美国对欧盟征收25%关税政策生效,短期内欧盟GDP或减少0.33%,长期会更高。

德国首当其冲,德国汽车经济专家费迪南德·杜登霍夫指出,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给德国汽车制造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还可能导致德国汽车产业大量减少工作岗位,甚至威胁到整个产业的未来。

目前,为应对美国对等关税冲击,不少欧洲车企(如奥迪、捷豹路虎等)决定暂停向美出口,并提高对美出口汽车的售价,或将影响其在美销量和盈利能力。

图片来源:保时捷

面对共同的外部压力,欧盟与中国的汽车贸易关系出现积极转变。

4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的视频会谈,明确提出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并讨论中欧汽车产业投资合作问题。到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机制,以替代此前欧盟对中国电动车最高达45.3%的关税方案。

这一转向正是美国关税政策刺激下的产物,显示欧盟意识到在全球贸易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与中国保持汽车产业合作的战略必要性。

格罗伯达亚太汽车市场总监曾志凌认为,相比于强行征收关税,为电动车设定最低价格是双方自愿的协议,能够保证中国电动车顺利出口欧洲,同时也保障欧洲本土产业的利益,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通过设定最低价格让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参与竞争,也有利于推动欧洲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进程,或还可借此增强欧洲汽车产业面对美国关税的整体抵抗力。

特斯拉危机背后的机会

政策利好之下,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颓势,也是中国车企趁虚而入的好时机。

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推广电动化产品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应是特斯拉。凭借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个人影响力、强大的品牌认知度以及先进的智能化技术,特斯拉此前长期在欧洲新能源市场占据超过10%的份额。

两大主力车型中,特斯拉Model Y常年是欧洲市场最畅销的SUV车型之一,Model 3也有不错的市场表现。

图片来源:特斯拉

然而,形势正在发生变化。2024年伊始,特斯拉在欧洲市场颓势显露。除了产品竞争力下滑(更新换代过于缓慢)、欧洲高端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放缓等因素外,马斯克频繁的政治言论和行为更是让特斯拉品牌形象受损。

有外媒报道称,马斯克政治立场可能疏远了部分潜在消费者,尤其是在注重环保和社会价值的欧美市场。

具体来看,多家德国企业已宣布终止向特斯拉采购车辆,甚至出现了针对特斯拉展厅和充电站的抗议活动。英国的调查数据更是显示,近六成的电动车车主或潜在购买者表示,因马斯克的政治立场而放弃购买特斯拉产品。

这种“马斯克效应”的负面影响直接体现在销售数据上。Dataforce数据显示,今年2月,特斯拉在欧洲销量同比下跌44%,降至1.5万辆,市场份额已降至约10%,连续两个月销量接近腰斩。

在德国市场,特斯拉2月销量暴跌76%,仅售出1429辆,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038辆。类似的销量下滑也出现在英国、法国、挪威、瑞典等欧洲主要新能源市场。

特斯拉主要车型Model Y和Model 3两款车型,2月在欧洲市场销量分别下滑56%和11%,其中Model Y在德国市场的降幅高达81%。尽管特斯拉通过折扣促销试图刺激需求,但效果十分有限,表明其品牌形象受损或难以通过短期价格策略快速修复。

“马斯克参政确实会影响特斯拉在欧洲新能源用户的品牌形象”,有业内人士如是分析。基于此,多家机构将特斯拉2025年销量预期下调。其中,瑞银集团将特斯拉全年交付量预期下调至170万辆,较去年较少8万辆。

这种局面为中国车企创造了市场拓展机会。中国品牌在价格策略上具有明显优势。相比特斯拉专注高端市场的定位,中国车企能够满足更广泛的消费群体需求,尤其是那些预算有限但仍希望拥有高品质电动车的欧洲消费者。

图片来源:特斯拉

例如,上汽MG4的起售价约为2.5万欧元,仅为特斯拉Model 3的六成左右;而在中大型SUV领域,小鹏G9在英国市场的预售价约为3.9万英镑起,远低于特斯拉Model Y的6万英镑售价。这种价格差异对欧洲消费者极具吸引力。

比亚迪计划推出的海鸥瞄准了欧洲入门级市场,预计售价将低于2万欧元,其高端品牌腾势也将于4月亮相欧洲;领克08 EM-P已于2月登陆欧洲,定位中型SUV市场;上汽MG(名爵)则通过多款不同车型实现了对多个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

同时,中国车企不断优化的供应链和持续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使其产品在多元化和智能配置方面日益提升,有望实现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

插混成为出口新机遇

在中国车企的多样化产品战略中,插混成为在欧洲市场突围的关键路径之一。

从销量结构来看,中国车企并非全面开花。插混车型(PHEV)销量增速远高于纯电动车和燃油车。受欧洲加征关税影响,中国2月出口该地的纯电动同比下降3.4%至1.1万辆。而插混车型2月销量同比大涨3.2倍,达到了4744辆,成为拉动整体销量增长的核心引擎。

图片来源:比亚迪

其中,比亚迪Seal U(国内宋PLUS DM-i)插混版以2281辆的销量领跑,紧随其后的是名爵(MG)HS插混版(1079辆)和奇瑞Jaecoo 7插混版(971辆)。此外,比亚迪的唐PHEV在德国和法国的销量实现翻倍,MG HS PHEV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市场也实现了销量增长。

插混车型在欧洲市场“走俏”,与中国车企调整产品结构有关。欧盟对中国纯电动车的关税政策形成了一定压力,但插混车型因其内燃机特性,暂时规避了这一政策壁垒。

指出,像上汽集团这样在欧洲已有一定市场基础的车企,通过增加插混车型占比和参与碳排放积分交易,有效减轻了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放眼全球车市,中国插混车型的出口量连年激增。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车企插混乘用车出口量为24.9万辆,较上一年同比增长5.4倍,占新能源出口量提升为32%。

在欧洲市场,相比纯电动车,插混车型在关税压力下的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例如奇瑞Tiggo 8 PHEV预计在欧洲上市后售价约为4万欧元;上汽MG HS PHEV在英国市场起售价仅3.7万欧元。中国插混车型售价普遍低于大众途观PHEV(4.8万欧元)、宝马X5 PHEV(约9.8万欧元)。

欧洲市场的现实需求也为插混车型的普及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尽管近年来欧洲在充电桩网络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城乡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部分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续航和充电便利性存在顾虑。

图片来源:领克汽车

插混车型既能在短途市区出行时享受电动驱动的环保优势,又能在长途行驶中依靠内燃机提供稳定动力,从而实现了电动与燃油之间的平衡。

受益插混车型拉动,上汽集团在欧洲市场销量走高,1月达到1.7万辆,同比增长37%。在其规划中,在建的匈牙利工厂将同步生产插混车型。长安汽车的欧洲市场战略中,采取的也是“纯电+插混”并行路线。领克、奇瑞、比亚迪等旗下多款插混车型也都陆续在欧洲市场销售。

中国车企在插混技术领域的积累为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张晓宇表示,无论是从产品力还是产业生态、技术储备情况以及产业链等方面看,“中国(混动技术)都是遥遥领先的”。

随着欧洲对灵活出行方案的需求持续增加,以及中国车企在技术研发和本地化生产上的不断投入,插混车型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零部件出海带来的优势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欧洲的先行密集布局,也为中国整车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众所周知,零部件产业链是整车企业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运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以宁德时代、银轮股份、拓普集团、保隆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在欧洲投资建设工厂,实现了在当地市场的快速响应和深度渗透,进而提升了自身在技术、成本控制和服务体系上的竞争力。

例如,保隆科技在匈牙利斥资建设汽车传感器工业园区,提供汽车传感器、传感器线束等产品;拓普集团在波兰全资设立的子公司,自2022年上半年工厂投产后,短短一年就实现了千万级别的盈利。

通过与欧洲本土客户及上下游供应商的技术交流和管理经验共享,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迅速掌握当地市场的技术标准、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偏好,从而在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上实现有效匹配。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而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欧洲市场扎根,对中国车企的本土化布局也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相较欧洲本土车企,文化契合是中国零部件企业出海为中国车企带来的首要优势。大家同根同源,有着相似的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

合作默契度是另一个优势。在国内市场,中国车企与这些供应商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已经形成了高效的协同机制,这种默契能够迅速转化为欧洲市场的生产效率。比如,银轮股份、宁德时代等在中国市场,都与大部分头部中国车企有着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

如果双方在欧洲市场达成合作后,中国车企通过合作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仅能快速获取符合当地标准的高质量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地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布局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生态。比如在欧洲市场,传统的欧洲汽车供应链体系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面临技术挑战,而中国企业的到来填补了部分技术空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

可以说,“零部件+整车”出海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新模式,既能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又可强化产业链主导权,达成“1+1>2”的效果。

本土竞争环境:危中有机

中国车企入欧的另一利好来自欧洲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从去年以来,欧洲多国相继取消或大幅削减电动汽车补贴,导致欧洲本土车企生产的电动汽车购买成本提高,使得整体电动汽车市场需求下降,渗透率增长变得缓慢。多年过去了,欧盟整体新能源渗透率还未能突破30%,远远落后于中国市场(约50%)。

以德国为例,政府取消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后,该国去年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了27.4%,占总比仅13%。在法国,受纯电动补贴减少影响,今年2月电动车占比仅为22%,较去年同期下滑了4个百分点。而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仍徘徊在5%或更低水平。

这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中国品牌在产品定价、配置丰富性以及智能化技术方面的优势,能够在价格和品质上形成对比。研究机构DataForce数据显示,2024年6月,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达到11%,几乎追平特斯拉。

中国车企凭借自身完善的供应链优势和持续优化的产品结构,逐渐展现出更高的竞争力。而面对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和政策变化,中国车企也有了相应对策,即推进本土化生产。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其中,部分中国车企选择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以规避严苛的关税壁垒,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能更快响应当地市场需求。例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和土耳其投资建设工厂,并计划在未来确定第三家欧洲工厂的选址。

另一种有效模式则是与当地企业合作代工生产,有消息称,麦格纳集团将在欧洲为小鹏和广汽进行代工生产(相关方未予置评)。而奇瑞在西班牙已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共同推动本土化进程。零跑则与Stellantis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欧洲乃至海外市场。

通过多种模式的灵活运用,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不仅能够规避贸易摩擦风险,更能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本土化运营,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上述五大因素——美国关税引发的中欧“抱团”对抗,特斯拉危机带来的市场机遇、插混车型在政策壁垒下的市场突破、零部件本土化带来的供应链优势以及欧洲本土补贴政策调整所引发的竞争环境变化——从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中国车企入欧战略的多重利好。

尤其是中欧重启电动汽车关税谈判,或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毕竟,一旦关税壁垒取消或降低,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包括技术、价格成本等优势)被放大,有助于扩大其在当地市场的份额,进而加速其全球化进程。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讨论中国车企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欧洲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反应和挑战。目前,欧洲本土车企也在加速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力图缩小与中国车企之间的差距。

在有限的窗口期内,中国车企势必想抓住一切机会,在欧洲市场占据更多份额,以此开启全球化的新里程碑。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qxj.scgwwc.com/post/3837.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